2011-06-30彭蕙仙(作家)


前幾天去花蓮訪問原住民藝術家,其中一位說了一段她和母親的故事,讓我深思。


 


這位藝術家 50 歲之後才開始學習畫畫,一發不可收拾,甚至辭去了工作,專心做一名「藝術家」。她的母親,80 多歲時,看到自己女兒的作品,總是高興的手舞足蹈,不斷讚嘆,女兒啊女兒,妳怎麼這棒。


 


女兒忙於創作,於是跟老媽講:「媽媽妳要好好照顧自己哦,不要讓自己生病了,因為妳如果躺在床上的話,我就要花時間照顧妳,這樣就沒辦法做我自己想做的事了ㄋㄟ!」


 


我問這位原住民藝術家,跟老媽這樣講話,老媽不會生氣嗎?她說,怎麼會?媽媽聽了之後告訴她:「我知道,我知道,妳放心,我一定會讓自己好好的,不要麻煩到妳,妳安心做妳要做的事。」


 


藝術家說,媽媽開心快樂,每天總要到她工作室看一下;90 多歲時自然死亡。


 


對中年子女來說,不開心、不快樂、總覺得子女欠他的年老父母是生命中很難跨越的痛苦界線;父母不快樂,做子女的不會沒有感覺,但想多做點什麼,卻又因為自己畢竟在人生忙碌的壯年期,就是有那麼多事情要忙,有時確實無能為力;更何況,老年父母需要的往往並不只是蜻蜓點水式的陪伴,而是長時間的相處;如果子女沒有辦法長時間在旁邊,他無論如何就是不能滿足。


 


年老父母臉上揮之不去的落寞,是中年子女心頭永遠不能卸下的牽掛,甚至是罪惡感的來源,因為他時時揹負著「不孝」的壓力。


 


我們的父母是第一批必須學會如何度過年老時光的老年人。在他們之前,因為戰爭、生活艱困、醫療不發達等,沒有太多長壽的人,因此,他們也不大有合適的年老典範,不知道一旦活到老年,人到底該拿這個人生怎麼辦;他們可能一生只為別人活,到了不再有那麼多人需要他的時候,他便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不快樂也不想快樂。


 


東方父母能有這位原住民藝術家的老媽的這種想法的可能並不太多,因為他們並不理解「讓子女心安」也是一種愛兒女的方式,反而很多年老的父母會希望兒女時時記掛著他們,這樣才能讓他們擁有一種「存在感」。


 


面對希望兒女「永遠不放心」的年老父母,中年子女必須建立一條情緒的防線,保護自己不要受到太多的傷害。不要把年老父母他們自己都無法處理也不想解決的生命難題,揹在自己的身上; 一個人很難為另一個人的不快樂全然扛起責任。   


 


另一個重要的中年功課是,我們已經從自己的父母看到年老是怎麼一回事──總有一天,你的小孩會有他自己的人生,他真的不能天天陪著你;總有一天,你會退休、沒有一個地方去上班、不需要煮飯給一大堆人吃;你的健康會慢慢變差,可能沒有以前那麼有活力,很多以前做的到的事情,可能漸漸有點困難怎麼辦呢?我們不可能拿從前過日子的方式和邏輯,來過老年生活,老年,是一個新的生命歷程,從中年就該開始思考、學習、練習怎麼樣過老年人生。


 


比起父母輩,我們是幸運的,因為我們知道老年人生是需要從各個方面開始預備的。比起上一代,我們更清楚,我們必須從年輕一點的時候,就開始儲備年老的資本,包括精神的、生理的與物質的。


 


因為,未來的世代對任性的老人,容忍度更低


 


(E-Mail 轉貼分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2212535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