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講孩子都喜歡關心、體貼、和藹可親、愛護孩子、理解孩子的家長,最反感嚴厲粗暴


、修養差、不通情達理的家長。通過大量調查發現,孩子最喜歡的家長具有以下一些特點:


  
1 理解並尊重孩子


 
好家長既是孩子的保護者,又是孩子的知心朋友;他既尊重孩子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又施以


必要的教育和引導。好家長是平易近人和寬容大度的,他是孩子心目中能夠依靠的一座大山


。父母的豁達、開朗、誠懇、寬厚,能夠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傾訴機會,當他把心中的苦惱全


部告訴家長時,會感到家長寬闊的胸膛是那麼溫暖、舒適、安全,更激起了孩子生活的信心


和勇氣。


 
孩子最渴望家長能真正走進自己心裡,瞭解自己的思想動態、興趣愛好、喜怒哀樂,從而理


解、支援自己的選擇和追求。可惜很多家長並不懂得這一點。他們只關心孩子的生活、成績


,卻不去瞭解孩子豐富的內心世界。


  
2 善於營造和睦的家庭氣氛


 
家長對孩子慈祥和摯愛,就會在家庭中造成融洽溫暖的心理氣氛,這樣的家庭心理氣氛必定


會成為孩子身心發育最深厚的土壤。孩子得到關心和愛護,獲得愛和尊重的體驗,就會心情


愉快,身心皆健;反之則影響孩子的發展,甚至會毀掉孩子一生的幸福。而營造溫馨融洽的


家庭氣氛其主動權很大程度上掌握在家長手上。家長的熱情、幽默、機智、大度、活力、愛


心、富有生活情趣是夫妻恩愛、家庭和睦的催化劑。



家長對孩子的撫愛和關懷,勢必會毫無遺漏地流入孩子的心田,深深印在他的心間。愛,是


永遠也不會被忘記的。根植於「父(母)子情深」基礎上的家庭教育,其作用力也許是其他任


何一種家庭教育手段都無法比擬的。


  
3 真正關心和賞識孩子



好家長不僅關心孩子的身體狀況、學習成績、能否考上重點中學或者大學等,而且對孩子的


心理、思想、個性有足夠的瞭解,並能夠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意識地幫助他改掉缺點。但


不少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多少有些心理錯位,不是用賞識的目光讚美孩子的優點,而是恨不


得用放大鏡去尋找孩子的弱點,更可怕的是處處拿別人孩子的長處去比自己孩子的短處。



4 孩子需要鼓勵,需要肯定,需要賞識。



家長用別的孩子作例子為自己孩子樹立榜樣,目的在於「激將」,而事實上卻易導致孩子自


信的喪失和崩潰,產生自卑心理。


  
5 不給孩子過大壓力



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看到,孩子由於心理年齡特徵和各方面能力所限,常常難以達到成人


的高要求,因而常受到成人的否定。標準過高,孩子達不到,屢遭失敗,會產生持續失敗的


挫折感,積累「我不行」的消極情感體驗,它不僅使孩子得不到積極自信心形成所必須的成


功體會,反而時常經歷失敗,使孩子由經常的自我懷疑而走向自卑。


  
好家長,就應設身處地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照顧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實際能力,尊重孩子的


意願而不是盲目地要求孩子按照成人預先設計的軌道成長,千萬莫硬性地對孩子提出過高的


期望要求,還要注意給孩子減輕過重的精神壓力。


 


補充相關訊息:別把焦慮當關心



男孩就比較衝動嗎?家有青少男的媽媽,讀到「虛擬當真,少年冷血刺死少年」的新聞,問


了這樣的問題。背後當然藏著一個媽媽的憂慮。父母的憂慮其實可分成3層心理機制:「不


知道」加上「焦慮問題」,再加上「恐懼的答案」。「該回家的時間到了,我不知道兒子在


哪裡?」緊隨著浮升「焦慮的問題」:「他會不會惹上什麼麻煩?」,跳到「恐懼的答案」


:「所以我兒子出事了。」



反正,青春期的男孩真的會比較衝動,做事情都只想得到立即的效果,想要降低父母的焦慮


,就須請他們接受某種程度的「不知道」。試著保持這樣的心態:「我對我兒子有知的權利


,但我不可能每件事都知道。」平時,別盡用「焦慮的問題」塞滿自己和兒子的生命,結果


你自己難受,兒子也覺得煩。這樣建議,當然無法阻止妳一直拋出焦慮問題,但請妳記得4


個「焦慮的原則」:



1 妳無法控制的,不要一直焦慮。



2 別把「焦慮」當成「關心」。媽媽常掛在嘴邊說:「要不是你是我兒子,我才懶得管你


  。」如果兒子學到「關心」就要用「焦慮」來表現,痛苦的恐怕是日後被他「關心」到


  的人。



3 別以為「關心憂慮」裡有魔力,以為妳夠憂慮,兒子就不會被欺負或出事,這只是一種


  「保護的假相」。



4 別把妳的焦慮怪罪到兒子身上:「你為什麼這麼晚不回家,讓我擔心!」要不要憂慮是


  妳的選擇,為了這樣把氣全出在兒子身上,只會嚇跑兒子跟妳的感情。



<獻計>



父母可用「建設性的憂慮問題」,幫助兒子學習看到行動的後果,預期會有問題發生,也學


習如何解決潛在的問題。青少年的衝動來自於他什麼都要「現在」,「我現在就要,才不管


後果呢。」試著問孩子:「好,我答應讓你去做什麼事,但我要你一起想想看,如果發生了


某種狀況,你會如何處理?」



兒子一定會回答:「媽,不會有事的。」不,這時妳得堅持自己的立場,要兒子先好好回答


妳的問題。是的,男孩會比較衝動,但父母的憂慮有時也是種踩不住煞車的衝動,需要和兒


子一起學習改變。(文/呂政達)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jul/27/today-family3.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22125354 的頭像
    s22125354

    芝芝的部落格

    s2212535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