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霓
父母一定要用嚴格的標準來衡量孩子,
才會讓孩子有好表現嗎?
眾多的挫折與批評真的會讓人愈挫愈勇嗎…?
「為了錯一個數學的計算,就被罵了半小時…」
「我媽規定我必須要考滿分,這次月考沒有滿分,
每少一分就被打一下…」
經常聽見孩子委屈的抱怨,
他們心中共同的感受就是未達父母心中的完美,
家長總是不滿意、總是有罵不完的批評。
一位媽媽表示自己的孩子「很不乖」。
進一步詢問該生在家的行為後發現,
母親有時為了孩子作業上一個問號或是錯誤而生氣。
她說:「像是上次家課的數學練習題有一題寫錯了,
我生氣極了!明明叫他做完之後要仔細檢查,
但是他還是做不到,我實在是受不了這樣的孩子…。」
為了家課上的這個小錯誤,
孩子整整被打了5下手心,也被罵了半小時。
母親的出發點當然是為孩子好,
但是一個小錯誤真的需要半小時的責罵嗎?
父母一定要用嚴格的標準來衡量孩子,
才會讓孩子有好表現嗎?
眾多的挫折與批評真的會讓人愈挫愈勇嗎?
<行為實驗>無助感加深 變成自我放棄
行為學派中一項有名的實驗「學得無助感」
(learned helplessness),
實驗組的狗被放在一個無法逃脫的環境中,
並施予引起痛苦但卻不至傷害身體的電擊。
電擊使得狗驚叫與掙扎,但狗卻無法掙脫電擊。
狗兒日久即習得「逃也沒用」的心理。
接著將這些狗放到一個只有矮牆圍住的環境,
就算電擊再痛苦,狗兒也不會跳過圍牆逃避痛苦。
這個實驗是針對狗進行的研究,
陸續許多以其他動物為對象進行的類似研究,
也有相同的結論。
這樣的實驗不禁令人好奇,
如果一個孩子久處於無法逃脫的負面壓力之情境中
是否也會有學得無助感的產生?
是否在長期的屈辱與挫折之中,
會讓孩子產生自我放棄心態,
甚至是負面的反向行為?
雖然基於人道與道德的考量
無法以人類做為實驗對象進行探究,
但是這種「學得無助感」卻可以在許多人的身上觀察到。
<家長手冊>先讚美再要求 看見孩子的好
父母們當然期望自己的孩子不會過度自大與驕傲,
當然期望孩子能謙虛、能精益求精。
但許多研究發現,長期以挑剔缺點的負面態度面對孩子,
孩子不但可能無法滿足父母完美的期待,
還可能過度感到屈辱,使他們失去自信與自尊、
失去求知的熱忱、失去對學習的興趣、
甚至造成「學得無助感」。
相信這種讓孩子放棄學習、放棄成長、
放棄一切的「學得無助感」心態,
絕對不是每個父母所要的。
所以,孩子的確需要生活中一些小挫折讓
自己有越挫越勇的韌度與奮發的勇氣;
父母的確也不能以善意謊言掩飾孩子的缺點,
讓孩子過度地膨脹自己,而不明白自己的缺點。
但是在責備孩子做不好的一分前,
別忘了先誇獎孩子表現好的九分,
別忽略了孩子為達到目的前所付出的努力,
也別忘了包容、寬恕、愛的重要。
因此,下一回在批評孩子表現不好之處前,
父母別忘了提醒自己長期給孩子太大的壓力、
過多的批評與挫折可能會讓孩子變得怨天尤人、
對一切失去熱忱甚至放棄學習喔!
(文/ 作者為國小教師)
 |
|
快樂肥妞 |
|
|
s2212535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