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佳玲


一天碰到了一個許久不見的朋友帶著孩子,
於是我們找了一家咖啡廳坐下來敘舊。
在與媽媽談話的過程中,
我不斷地觀察那個孩子,孩子默默的坐著,
且沒有孩子該有的活潑。


我從袋子中拿出餅乾給孩子吃,
餅乾有一層包裝,對於一般五、六歲孩子來說,
其實撕開包裝袋算是容易的動作,
看著小朋友開心、專心且努力的想撕開,
卻怎麼也無法將手中餅乾的包裝袋撕開,
媽媽在一旁看了說:「媽媽幫你開啊!」
就從小朋友手中拿走餅乾並撕好;
飲料送來時,媽媽也是快速地將吸管插上
才送到孩子面前,
孩子其實是對世界有著很大的好奇心
想去探索他所知、不知的事情才是,
怎麼這個孩子似乎對任何事情都不感興趣?


我問媽媽說:
「為什麼不想讓孩子自己動手試試看?
他已經長大了……」
但是她的回答卻讓我差一點傻眼:
「我就只生這一個,能陪他、幫他能有幾年?
等到他長大就不需要我了,
所以我才要什麼事都幫他做,
讓他好好享受童年生活。」
甚至朋友還說每天三餐她都會餵小朋友吃飯,
因為怕孩子吃飯比較慢,這樣營養都吸收不到……


其實依照皮亞傑的理論,
各個年齡層有該發展的階段與任務,
如果因為家長過度干預造成孩子的無法學習,
其實對孩子不但沒幫助
且容易造成日後孩子的過度依賴,
以及無法承受挫折的能力。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2/new/aug/29/today-family3.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2212535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