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盧昱瑩


時間老是不夠用,事情永遠做不完!
明明報告的截止日期在N個月前就知道,
卻總是拖到最後一天才熬夜拼命?
在不經意間,我們或許已陷入「笨」(做事沒方法)、
「懶」(拖拖拉拉)、
「慢」(時間管理出問題)的陷阱當中。
《Cheers》雜誌教你打擊這3個敵人,
做起事來更順手。


打笨:找出邏輯工作法
1.設定一人會議:
大腦需要至少15分鐘不被打擾的時間,
才能進入深思狀態,
但我們常被不定時插入的事情所干擾,
像是電子郵件、電話等等。
建議預約一個只有你一個人參加的會議,
把電腦搬到會議室中工作,
並關閉收信通知、拔掉網路線,讓自己靜下心來思考。
記得先把需要的資料準備好,避免再次連線上網。


2.用「確認清單」製造創意:
創意是現代工作人最需要的能力之一,
但創意並不是靈光一閃,
而是可以運用方法「擠」出來的。
除了和同事腦力激盪,
還可利用「確認清單」(checklist),
亦即按照確認清單的指示,
依序回答有效產出創意的一連串問題,
強迫創意產生。


3.切割會議目的:
把會議區分為決策會議、報告會議、
創意會議、確認會議,再根據目的選擇應出席人選。
如果能在開會前就先分發相關資料,
讓出席者事先閱讀,能確保會議有較好的品質。
主持人要引導出席者說出意見,
溝通整理重要的參考意見,
並適時指出對立意見的癥結點,
最後再確認結論。


4.寫報告要有「3主幹」:
寫報告是每個上班族都會碰到的工作項目,
但報告要寫得簡潔易懂,才能為自己加分,
而非變成惹惱老闆的導火線。


首先,要清楚知道報告目的,
亦即讓讀的人在看過後可以得到結論,
採取行動,做下決策。
為了讓報告呈現清晰架構,
不妨先列舉出10項想寫在報告內的想法或事物,
再判斷彼此的關聯性,
最後濃縮成3部份,成為「主幹」,
每部份的細項就是「枝葉」。
完成架構後再下筆,就算報告不是條列式,
但也隱含了條列的邏輯構造。


5.建立腦中的邏輯樹:
合乎邏輯的說明想法,
可以利用「邏輯樹」作為輔助工具。
所謂「邏輯樹」
是一種「不遺漏、不重複」地掌握說話內容,
並利用樹狀圖分解、整理的方法。
在腦中一邊想像邏輯樹,一邊進行說明,
就可以提高聽者的了解程度。


打懶:改掉拖延毛病
6.列出藉口清單:
追蹤你的拖延藉口一週,
注意自己拖延想做或該做的事情時,所冒出的念頭,
並找出消除它的對應想法。
這是了解自己,觀察想法
如何影響言行舉止的好方法。
每個人都有疲勞、厭倦或太忙碌的時候,
但這不能長期拿來當做逃避的理由,
不管是什麼原因,
你必須正視並趕走讓你怠惰的念頭。


7.訂定明確行為目標:
行為目標有幾個特徵:
你和他人都看得見、明確具體的、
可細分成小步驟、第一步可在5分鐘內完成。
目標要用「行為」來界定,
例如「我要更新履歷表,把它放上網路」
或「我要和牙醫約時間看牙」。
用明確的用語,就會得到規劃的線索,
繼而瞄準階段性小目標,以達到最終目的。


8.「未計畫表格」創造成就感:
每週行事曆上列出預定要做的事,
可幫自己提前了解有多少時間已經排進事情,
剩下的就是能用來達成其他目標的最多時間,
也可幫助自己理解時間都用到哪。


藉由「未計畫表格」(un-schedule),
寫下往後7天預定會做的所有活動,
並把確切時間標註上去。
這不是要求你寫下該做什麼,
它只是顯示你「有多少時間」可以利用。
當目標完成,就用表格來記錄進度,
例如朝目標工作了半小時,就在表格上塗掉半格,
把實際完成的事情記錄下來,更容易有成就感。


9.營造愉快心情與環境:
人之所以會拖延,
常是因為對做事感到痛苦而拖拖拉拉。
但若將重點擺在「行動」與「感受」的連結,
透過營造一個讓自己心情愉快的行動環境,
就能促使自己去做。
例如播放喜歡的音樂、到喜歡的咖啡廳、
準備舒服的桌椅等等。


10.運用「有組織的拖延」:
誰說拖延一定是壞事?你可以拖延得很有效率。
史丹佛大學教授約翰‧裴瑞(John Perry)稱之
為「有組織的拖延」(structured procrastination)。
如果要拖延的是有生產力的任務,
建議把拖延的時間用在搞定不緊急卻得做的事情上,
像是整理書桌、寫感謝函。
雖然我們仍會感覺到罪惡,
但起碼完成了一些事。


打慢:掌握有限時間
11.擬定限度:為自己設定限度,
例如一天只收2次信、一次只回覆5封信。
設定限度可從目前生活習慣,
比較你認為的理想狀態來著手。
比方說,想要將每日收信次數從15次減少到5次,
下一步就是用一週來試驗,
看你選出的次數是否合適,
如果不合適,就重複調整,直到找出最佳限度。


12.專注單工:一次只處理一件事情。
每天早上第一件事,
就是處理最重要的一項任務,亦即「最要務」。
如果一個早上能完成2~3個最要務,
之後完成的工作,就變成額外的收穫了。
練習專注當下有幾個方法,
例如吃飯時乖乖吃飯,不要看書、看電視,
只把重心放在咀嚼和品嘗菜餚;
此外,可藉由慢跑,將注意力放在步伐、
呼吸與身體律動,強化專注力,
不要去想與當下無關的事情。


13.清空收件匣:
英特爾(Intel)曾做過內部調查,
發現員工平均一週收到350封email,
花在上面的時間相當多。
其實,對待email信箱要像使用實體信箱一樣
──清空它!
這可以訓練自己當下就做出決定,
是否需要保留這個訊息。


建議在收信程式中,
設定「待辦」、「參考」、「延後處理」3個資料夾,
每次收信就決定該放進哪個資料夾。
例如“CC”、“FYI”等類的信,
就能收進參考資料夾中。


14.批次(batch)管理:
為了提升電腦處理速度,
管理員會將相同或類似的工作集中,讓電腦一次處理,
此舉也能運用在工作上。
我們可以用「行動」或「情境」來分類:
前者將類似工作集合在一起,再找時間一次做完;
後者則是把工作項目用檔案夾標記為瑣事、
在辦公室、在家處理等等,
例如,「通勤中」資料夾
就是適合通勤時間處理的工作。


15.掌握優先順序:
利用緊急/重要程度建立矩陣,
「緊急度」以截止日期來分,
「重要性」則以主管、公司整體、客戶等角色判斷。


一般來說,最優先處理與往後遞延兩個工作很好理解,
但「緊急不重要」與「重要不緊急」的工作,
則要以後者為先,雖然它看不到速效,
但如果花時間調整,
就會發現隸屬於「緊急不重要」的事會愈來愈少。
記得,要以「N字形」的處理順序來把事做好。


 


資料來源:《大工作術》、《拖延心理學》、《養成立即行動力》、《少做一點不會死》、《高速企業》雜誌(Fast Company)


《Cheers雜誌》第134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22125354 的頭像
    s22125354

    芝芝的部落格

    s2212535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