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作家:吳敏蘭


開學後,學校來了許多新生,


大部分的新生在展開團體生活時,


都必須調整一些生活習慣。


老師從孩子的習慣中,


也可以觀察每個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例如有個五歲的小朋友,在放學前,


聽到老師說:「小朋友,換鞋子準備回家囉!」


就一屁股坐在椅子上,把腳抬得高高的,


老師說:「怎麼啦?」這位塊頭頗大的小朋友說:


「換鞋啊!」意思就是:「老師,你幫我穿啊!」


看到這個情景,


馬上讓我聯想到高中時期在瑞典的見聞:


當時有位剛到瑞典的台灣人,


他的孩子進入當地的瑞典小學就讀。


這個孩子口齒清晰、聰明伶俐,


我們都覺得他可能只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瑞典文,


就可以上軌道了。


沒想到才沒幾天的時間,學校老師請家長到學校,


告訴他們,孩子可能有學習遲緩的問題,


這對夫妻大吃一驚,經過了解後才知道,


原來他們的孩子不會自己穿外套,不會自己綁鞋帶,


但是這些都是北歐的孩子在幼稚園階段


就被訓練的「基本能力」,


因此老師認定他一定有學習上的問題。


這個平常非常機伶的孩子,是備受家人寵愛的,


因此食衣住行都被照料的好好的,


衣服、鞋子是外婆幫他穿的,


因此他從來就不會自己動手。


他不是學不會,而是沒有機會學習如何去做。


我想,這也是許多台灣家長的通病。


現代人孩子生的少,一個家庭中,


可能有好幾個大人百般呵護一個孩子:


媽媽幫忙穿衣服、祖母餵早餐、


爸爸幫忙穿鞋子、爺爺則負責背書包。


家裡如果有傭人,更是從早到晚都有人負責收拾,


孩子玩完玩具就放著不管,吃完東西就離桌而去,


這些孩子不是不會自理,


而是週遭的人沒給他機會自己摸索、練習,


進而建立自己的獨立性與自信心。


在學校,我們常發現,


很多家長讓孩子進入團體生活時,


才發現孩子連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沒有。


另外,有些家長並不是因為過度寵愛孩子而代勞,


而是因為自己工作忙碌,為了趕時間,


等不及讓孩子自己動手,就直接幫孩子做好,


例如,為了讓孩子趕快吃飽又不弄髒環境,


就餵孩子吃飯,卻忘記讓孩子自己吃飯,


對於小肌肉發展是有幫助的。


給孩子一些時間和空間讓孩子自己探索,


不要過度保護,也不要幫孩子找藉口、


否定孩子學習的能力。


孩子在動手做的過程中,可以逐漸建立成就感,


在摸索中可嘗試各種可能,在失敗中學習接受挫折,


重要的是,當孩子可以自己做的時候,


就會肯定自己,變得更獨立、


更樂於嘗試,進而更有自信。


資料來自 摩尼網 如有侵權請告知以便刪除  謝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22125354 的頭像
    s22125354

    芝芝的部落格

    s2212535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