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台翔
三個小男生一起看一本畫冊,氣氛其實還滿好的, 翻到某一頁,是一個穿得很少的女生; 小賈指著女生問小以:「你喜歡這個喔?」 小以生氣了,就推了他一把.. 一旁的小秉立即大叫道:「喂,你們不要打架。」 小以轉過身,就摀住小秉的嘴巴…
教室那一頭的老師,把一切都看在眼裡, 先問小賈:「你覺得自己有沒有錯?」 「有一點。」
小以更氣了:「你還只有一點錯?你有很多錯!」 老師淡淡地說:「親愛的,讓他自己說, 每一個人只說自己的錯就好。」
小秉不服了:「為什麼? 我又沒有錯,怎麼不能說他錯?」
老師笑笑地說:「你說得好像有道理, 錯就是錯,誰說還不是一樣?」 沈默半天的小賈也有了話: 「那你為什麼還規定只能說自己的錯?」
老師眨眨眼說:「我們的規矩是凡事都得講理, 哪有老師可以隨便規定的? 所以,你們猜,我的理由是什麼?」
對於十一、二歲的小孩,這個問題有一點太難了; 眾口紛紜之後,老師才鄭重地說: 「同一個錯,由別人來說就是攻擊, 由自己來說才能發現真相; 何況,一個人心裡的事,別人怎麼會知道呢? 每一個錯都是很有價值的, 如果我們重視心裡的動機, 而不要只看表面的行為。」
說是這樣說, 但這種「內省」的功夫,他們哪能做得來? 所以退而求其次, 只要讓他們說出自己錯在哪裡就好。
於是,我們就聽到了這些話: 「喜歡那個女生也沒什麼, 但我不該拆穿他的心事」 「不能推啦,因為可能害他跌倒」 「我不該說他們打架,太誇張了啦」 「我不該摀他嘴巴,因為他有他的言論自由」…… 在他們相互的「溝通」之中。
人們常用各種語言描述老師的角色, 但我覺得,一座橋樑的美, 豈是言語所能形容?
|
|
|
|
s2212535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