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苗
凡事希望一帆風順,不要遇上難題,是人之常情。
但歷史上許多朝代覆亡的例子,
卻不是亡於困窘之時,而是克服了連串困境後,
再由盛世急速衰敗,
顯示了「無難」往往比「有難」更可怕。
秦國在周初,本是地處西陲的附庸小國,
經歷了春秋、戰國,逐漸強大,
卻在統一六國後,二世即亡。
前秦世祖苻堅,身處十六國亂世,
逐步攻取涼、蜀、燕、代諸國,一統北方,
卻也因此求勝心切,招致淝水之戰的大敗。
唐亡後藩鎮各自割據稱王,
後唐莊宗李存勖先後滅了後梁、前蜀,
變得狂妄專橫,觸發了李嗣源的兵變。
南唐中主李璟攻取十國中的閩、楚,
為南唐疆土最廣的時期,隨即因驕奢而敗於後周,
不僅失去淮南大片土地,
還要自去帝號,向後周稱臣。
南宋洪邁列舉了前代這幾個例子,
提出了「聖人不畏多難而畏無難」的看法,
指出明君並不怕遇到眾多困難,
而是害怕沒有困難。
治亂興衰的大道理,同樣可用於日常生活之中:
在困境之中,我們往往能生起鬥志,奮發圖強;
當難題一一克服之後,反而容易鬆懈、怠逸。
既不能居安而思危,
當下一個危機來臨,
便是覆亡之時了。
(資料來源:人間福報)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231810
|
|
|
|
|
|
|
|
|
s2212535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