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
情緒維持幾秒,心情維持一天,性情終身打造。
--哈佛教授凱根(Jerome Kagan)
人的大腦是終其一生不停的在成長與改變,
而改變最快的時期就是童年。
嬰兒剛出生時,
他大腦中的神經元比他成年以後的還更多,
但是因為大腦用掉他重量十倍的能源,
所以嬰兒自出生後,大腦便一直不停的在修剪,
把很少用到的神經元修剪掉,
把常用的聯結成強的迴路。
決定誰被留、誰被刪的就是經驗,
尤其是童年的經驗。
我們的感覺皮質區在幼年時就已成熟,
掌管情緒的邊緣系統在青春期前也發育完成,
只有掌管自我控制、理解力、
抑制力的前額葉成熟最晚,要到十七、八歲才成熟。
童年和青春期的情緒管理經驗,
對大腦神經迴路的形成很重要,
童年更是一生情緒特質形成最重要的時機,
這時期養成的習慣會崁入神經網路的基本架構中,
不太會因後來的經驗而改變。
研究報告發現童年的精神受虐
(被譏笑、排斥、忽略)會改變基因,
造成長久性的傷害,如憂鬱症和自殺。
加拿大麥吉爾(McGill)大學的神經學家
解剖了三十六名突然死亡者的大腦,
其中十二名為無受虐紀錄的自殺者、
十二名為曾受虐的自殺者,
十二名為車禍意外死亡者。
他們發現童年的受虐會改變下視丘
--腦下垂體--腎上腺(HPA)
這個壓力反應機制,增加自殺的傾向。
小時候情緒的創傷造成大腦永久性的傷害,
包括結構上的改變,
如聯結兩個腦半球的胼胝體變小。
過去「行為主義」盛行時,
很多人說孩子哭時,不要抱他,
抱就是鼓勵他哭,要等他不哭了才可以抱。
忘記了嬰兒不會說話,哭是他表達需求的方式,
不准對他的需求做反應,等於是忽略他。
現在的做法是嬰兒的搖籃直接放在母親的床旁,
使嬰兒眼睛一張開就可以看到熟悉的臉,
給予他安全感。
安全感是孩子情緒成長最重要的條件,
直接影響他人格的成長。
父母應把孩子帶在身邊,
讓孩子從觀察父母的待人接物上,
學習自己的情緒管理,
例如: 四兩 撥千斤,
用幽默來化解尷尬及用正向思考來處理問題。
父母更要在孩子情緒風暴未形成前,
跟他談,把情緒化解掉。
目前坊間很流行的用毆打不倒翁來出氣,
是個錯誤的情緒教育方式,
這只會使憤怒者憤怒的情緒更亢奮,
因為它更加活化大腦憤怒的神經迴路,
而且養成遷怒、洩憤的壞習慣,
從研究得知,負面情緒應從認知去化解。
哈佛教授凱根(Jerome Kagan)的長期研究發現
孩子的脾氣是可以改的,
四個月大聽到巨大聲響會嚇哭的嬰兒,
長到四歲再測驗時,只有一半還會如此,
小時候害羞的孩子,長大不見得害羞。
所以只要給予適當的教導,
孩子先天的脾氣可以被導正。
凱根認為「情緒維持幾秒,心情維持一天,
性情終身打造」,
他教父母從情緒著手,改變心情,穩定成性情。
在現在講究人際關係的社會,
教導孩子妥善管理他的情緒,
是給他一把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
不可等閒視之,更要從小做起。
|
|
|
|
|
s2212535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