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詹建富


少子化加上教養觀念,


國內兒童往往被過度保護,生活自理能力較弱;


專家指出,


家長應適度讓孩子在生活中摸索、嘗試錯誤,


否則,孩童不只失去學習及磨練機會,


長大後,抗壓性甚至可能變低。


台北榮欣診所副院長丁綺文指出,


隨現代化及都會化進展,


許多小朋友上下樓有電梯,


家長擔心孩子走丟、被綁架,


不辭辛勞接送上、下學,


或有娃娃校車送到家門口。


小朋友幾乎少有走路的機會,


不會獨自過馬路,也失去沿路見識探索的樂趣。


不只如此,大多數學齡前兒童吃飯比較慢,


還會弄得一團亂,有的家長乾脆直接餵,


也可能讓孩子只學拿湯匙用餐,不會用筷子。


丁綺文表示,現今童鞋普遍使用魔鬼沾,


小學中年級還不會綁鞋帶的孩童,大有人在。


三軍總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葉啟斌認為,


因為文化、地域差異,


台、美兒童生活自理能力有差距,


不代表台灣的兒童就比較差。


他強調,


西方人常讓嬰兒單獨睡,唸大學要自籌學費;


東方人則是從小呵護孩子,


甚至提供學費、生活費到孩子讀大學、研究所,


兩者絕對不等於成就上的差別。


不過,葉啟斌和丁綺文都認為,


過度保護孩子確實會害了孩子,


倒不如讓兒童從小學習獨立、成長;


如果連上、下學都由外傭背書包,


孩童反而無法學習。


丁綺文舉例,


不少年輕人被稱為「草莓族」,


就是家長過度保護,導致抗壓性不佳,


一旦遇到挫折就難以承受,甚至尋短。


她呼籲家長,


「每個孩子都必須脫離父母的羽翼」,


唯有讓兒童嘗試錯誤,


才會學得獨立生活的能力。


 


【 2011/05/09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6324292.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2212535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