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孩子的行為愈來愈脫序,


現在父母的心也愈來愈無力,為什麼呢?


許多人怪罪都是不打不罵的結果。


以下,我舉幾個例子來供大家一起思考這些問題。


用同理心不對嗎?


曾經,有位單親媽媽來「高雄市父母教育協會」協談。


她抱怨孩子雖已讀專校、夠大了,


但最近家中經濟情況不太好,


希望孩子出去打工貼補家用,


怎麼勸也勸不動,讓她很氣餒。


「其實,孩子打工時曾有挨老闆罵的不愉快經驗。」


這位媽媽說,


於是我鼓勵她,不妨跟孩子好好談一談,


不要只是責罵她,或許可以找出原因來。


她說:「在家都跟孩子做過多次溝通,


而且,還很用心地把自己之前學過的


『同理心』技巧都用上了,哪知談完後,


孩子就不肯再去工作,一直到現在已經半年了,


無論怎麼說,她就是很排斥!」


「難道,我用的同理心不對嗎?」


原來這位媽媽在和孩子談話過程中,


雖然能感「同」身受去「理」解孩子


挨老闆的委屈「心」情,但是她對孩子說:


「既然這麼委屈,你不想再繼續,那就別去算了。」


於是孩子便立刻就辭職了,


問題就出在這兒。


這位媽媽把「同理」誤作「同意」,


難怪有不少用心學習現代教育方法的父母們,


總是不解,為何努力學習的結果,


結局總是變成只順了孩子的意,卻難令自己滿意,


難道父母就不能有不同的想法嗎?


給予情緒上的支持及引導


其實「同理心」,


是指父母在聽孩子談話或面對孩子的行為時,


能夠感同身受接納孩子的心情,


並用一種理解的想法和口吻去回應他們。


比如對她說:「你一定覺得很委屈吧?」


每一個孩子(任何大人也一樣),


一聽到父母這麼了解他,不好的心情,


通常都會得到撫慰與抒解。


但,只有這樣是不夠的,


因為孩子的情緒低潮挫敗時,


所說的話、所想的事及所作的決定,


一 定不夠周延或流於衝動。


因此,在用同理心安撫孩子之後,


父母接下來要設法「引導」他,


試著用不同的角度和立場再一次去想、


去看自己的問題,


不如你可對孩子說:「除了這次挨罵之外,


你覺得工作了這一段時間下來,


有沒有其他收穫呢?像交了新朋友、學到做事的方法,


甚至有錢可以賺呀…」等等。


孩子經父母這麼一提醒,


必能看出事情的另一些光明面,


也許就又能重新整理心情,去迎接人生不同的挑戰了。


孩子的行為必須導正


另有個例子,有位媽媽發現兒子,


竟然會抽煙,她很不安,


直到最近讀到一本有關青少年的畫才釋懷,


書上說,那是一種孩子


在表現自己長大的正常心裡及現象,


父母要加以包容,不用大驚小怪。


我問她:「那你現在打算怎麼處理?」


她說:「既然是正常,那就包容他吧!


等過了這階段,他就自然停止。」


不只抽煙這件事,對於孩子成長過程中,


可能會出現看起來算是正常現象的行為,


如亂發脾氣、莽撞無禮、開不起玩笑…等,


很多父母都學會「包容」這個觀念後,


幾乎都和這位媽媽一樣,寬容地去看待及處理,


這些媽媽的想法就是


-不要生氣、不用擔心、不必干涉,


將來孩子自然會長大、會改進…等等。


事實上,這些成長過程中過度的現象,


指的是多數孩子都會出現的偏差行為,


這些現象不一定都是正確或是對的,


而「包容」的真正用意是,


幫助父母在自己子女出現這些「正常」


卻不一定是「正確」的表現時,


能用平靜、平常的態度去面對,


這樣才能找出比較好的導正方法。


然而,父母若是「包容」於先,


卻沒有「教」或「導正」於後,


這種「包容」就變成了「縱容」,


而縱容的結果是,


孩子某些不正確的行為一旦變成了習慣,


非但不會隨著孩子長大而改進,


反而是孩子愈大,父母想要導正他,


恐怕也愈發不容易了。


所以,父母對孩子的「同理」和「包容」,


表面看起來好像給孩子的愛愈來愈多,


但在更因該給他的教導和引導,


就完全沒使上力了,


您說是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22125354 的頭像
    s22125354

    芝芝的部落格

    s2212535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