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開釋
在自我修鍊的過程中,
當我們達到「自我肯定」、「自我成長」之後,
一定要做到「自我消融」,才算是真正的自我完成,
否則很容易產生傲慢心。
而其方法和自我成長、自我肯定完全不同,
其重點是在於慚愧和懺悔心的升起。
如果有「慚愧心」,
就會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努力不夠,沒有做到最好。
而對自己所獲得的成就和成功升起慚愧心,
就會慚愧自己得到的太多,付出的太少;
回饋的太少,而接受的利益太多。
所以佛教徒在功德迴向時,
總會特別提到要「上報四重恩」,
意即要報國家、父母、三寶與眾生的恩。
所謂國家恩,是指整體的社會,
包含政府及全體人民,
因為我們能安居樂業的生活,
都是國家給的保障,故要報國家恩。
而報父母恩,
就是要想到父母生養我們的恩情。
至於三寶恩,是指佛法,佛法給我們的更多。
但並非一定要看很多經典,或是上很多佛學的課程,
才能得到佛法的好處。
其實只要聽聞一句,甚至數句佛法,
就可以轉變我們的人生觀,一生受用不盡。
我在十幾歲時,
聽到佛法中講述如何把顛倒的觀念變成正念,
我這才發現,一般的人都是用顛倒的方向看世界,
之所以顛倒的原因,是因為自私心;
如果我們不以自私心看世界,就不會煩惱,
也不會自以為理所當然地向這個世界有所要求,
生命中沒有過多的要求,便會過得很快樂。
就是因為這樣的觀念,讓我一生受用不盡,
因此我對三寶產生無限的感恩,
而希望能永遠奉獻三寶。
另外,我們要感恩的是眾生。
所謂的「眾生」,是指所有的人,
包括我們生命中間接、直接接觸的人,
乃至於古代及歷史上所有的人。
古往今來,有很多的人我們根本不認識,
也許連名字都不知道,
但是我們卻都受過他們的恩惠。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人類的歷史文化和文明,
不是一個人就能發明成就的,
而是過去許許多多人的智慧與努力,
所累積的結晶,才能讓今日的我們坐享其成,
對於這些我們都要感恩。
時時以感恩的心來過生活,「自我」就會消融。
因為知道宇宙之大,個人實在是太渺小了,
一個人所知、所能、所奉獻的,都是微不足道的,
但反觀我們所接受的恩惠,卻太多、太大了。
如果真的能如此自省、覺察,就是懂得自我消融,
能生活在「自我消融」的狀態中,
雖然我們現在還沒有成為菩薩、成為佛,
至少傲慢心及自以為是的心,
就不會那麼的強烈了。
此外,還有一種自我消融的方法就是懺悔,
雖然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但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
而傷害眾生或傷害人,就應該要懺悔。
懺悔是表示知道自己的過失,
非常對不起他人,而心中有所愧疚。
懺悔之後,仍必須負起對他人的責任;
也唯有負起責任,愧疚感才會減輕、減少。
其實,愧疚心的減少是為了讓自己安心,
因為愧疚心就是痛苦的我,
只有真正負起責任,痛苦才能減少;
所以是在奉獻他人時,才知道並不是為了求回饋,
而是為了報答別人讓我們有機會減輕痛苦的恩。
奉獻他人是為了報恩,懺悔是為了改進自己,
如此,我們的自我中心自然而然會愈來愈少。
自我中心愈少,智慧就會增長,慈悲心也會愈增加,
煩惱也就愈少,過失也就愈少。
雖然還沒有到達成佛的境界,
但是如果能持之以恆,
一點一滴地慢慢增加、慢慢提昇,
當提昇到「動者恆動,靜者恆靜」的境界
自然出現時,
便是煩惱永遠不動、智慧永遠不停、
慈悲永遠不止了!
(大法鼓 第961集)
|
|
|
s2212535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