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引用自delightdetox1268 - 過敏怎麼辦?--------慢性蕁麻疹真的找不出原因嗎?

慢性蕁麻疹 八成找不出原因

 

自由 

 



文/李士虹


 


記得讀大學時,某位同學全身長滿了紅紅一塊一塊的風疹塊,好像蚊子咬一樣,連臉都不放過,大家都跑去問他發生什麼事?他說,他長蕁麻疹,台語叫做「起清膜」,全身癢得不得了。


 


沒想到過了一個星期、兩個星期…一個月、兩個月,他的蕁麻疹仍然每天都發作,他只好再度去問皮膚科醫師。醫師說,他應該是屬於慢性的蕁麻疹,造成蕁麻疹的原因很多,每個人的恢復時間也不一定,由於找不出原因,那個同學便開始為期一年的蕁麻疹治療,過著每天吃藥、嚴重時打針的生活,在那段時間,他常祈禱自己可以趕快變好;大約過了一年,這位同學的蕁麻疹就好了。


 


在醫學上,像我這位同學得的慢性蕁麻疹,有8、9成的人都找不出原因,應該說,致病的原因太多了,實在無法從中得知確切的因素,不過,在臨床上的統計數據顯示,50%的慢性蕁麻疹病患,會在一年後不再發作。


 


◎造成蕁麻疹的因素有很多,我們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


 


●食物


 


相信很多人週遭的朋友或自己,曾經吃了海鮮就過敏,導致紅癢,或是喝了牛奶過敏等,食物過敏是我們最常見的,除了海鮮、牛奶等,像是魚類、花生堅果、草莓,也都是會引起蕁麻疹的可能食物。


 


●食品添加物,例如防腐劑、色素、盤尼西林等,過度攝取含有這些添加物的食品,很容易使皮膚產生問題,蕁麻疹也有可能隨之而來,因此最好吃新鮮、未加工過的食物。


 


●藥品類


 


例如抗生素、感冒藥或是止痛藥,是導致急性蕁麻疹產生的常見原因。如果患者突然長蕁麻疹,通常醫師會請他將最近正在服用的藥物帶來檢視,查看有無可能導致蕁麻疹產生的藥品。


 


因為造成慢性蕁麻疹的原因太多,有時候無法短時間內,就找出源頭,建議病患可以記錄自己的飲食習慣及用藥成分,下次長蕁麻疹時,可以翻翻記事本,看看自己最近曾經吃過哪些食物或藥物?


 


某些慢性蕁麻疹可能因壓力、睡眠不足、溫差變化而誘發,僅有少數慢性蕁麻疹是因為內科原因引起的(免疫疾病、感染疾病、內分泌疾病等)。只要耐心的服用抗過敏藥物,慢慢減藥,並找出誘發因子,慢性蕁麻疹多能得到良好控制或治癒。



我在門診,不時會遇到有些求診的個案有慢性蕁麻疹的問題,而他們在皮膚科看診頻頻,所得到的治療都是抗組織胺或者是類固醇方面的症狀控制治療,吃藥症狀緩解一些,但是不吃藥,反覆發作往往又出現,實在令人不勝其擾。少數除了藥物、溫差、化學物質或藥品引發,大部分來說還是與過敏原比較有關。


一般醫師瞭解的過敏來源,是急性過敏原,這也是一般醫療院所可以提供的過敏原檢測,急性過敏原反應因為反應快速,是接觸過敏原的半個小時最晚兩個小時一定會產生反應,因此對這類反應明顯的過敏原,患者自己多少有譜。一般熟知的塵蟎、動物毛、花粉、黴菌、蟑螂、或者是海鮮等等,都是這類檢查可能被檢出的過敏原,然而因為檢出率及低(一百個不到兩個),因此很多醫師都認為過敏原是檢查不出來的,也不建議患者做檢測(找不到反而更失望)。其實有急性過敏反應的患者,絕大多數不會到長大才有,應該是小時候比較嚴重,大了反而比較緩解,因為這種急性過敏原的IgE反應,終生不太有太大的變化(三歲以後),有所不同的只有反應的速度而已。


找出過敏原對有慢性蕁麻疹的人極其重要,既是慢性,應該透過慢性過敏原檢測來找出原因,慢性過敏原的反應與急性完全不同,慢性過敏原的反應大多是在接觸過敏原的兩個小時到二十四小時最晚甚至七十二小時才會出現。慢性食物過敏原難以用飲食記錄找出來,主要是其反應較慢,而且過敏來源又往往不是單一來源,因此更加難以精確找出。建議想找出自己慢性食物過敏來源的人,不妨利用慢性食物過敏原IgG檢測來確認,透過抽血檢查,一目了然,這些過敏來源往往是我們經常接觸的食物,例如蛋、奶、小麥、黃豆、堅果等等,甚至有人對酵母也會過敏,若不藉由這類檢測找出過敏來源,一直讓身體接觸過敏來源,往往是把吃毒當吃補,慢性食物過敏反應像是反覆發作的慢性蕁麻疹當然好不了。除此之外,對食物添加物方面的檢測,目前已有相關檢測可以提供,幫助大家更容易找出相關的過敏來源。


完整的功能性醫學評估與檢測其實能做的更完整更詳盡,因為壓力、荷爾蒙失衡、身體毒素、腸道功能失衡、營養失衡等等問題,也往往是導致免疫系統失調的原因,若能一起評估,根本改善的機會更加提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s22125354 的頭像
    s22125354

    芝芝的部落格

    s2212535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