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翊菱 了解一切,就可以包容一切 最近聽到一個專訪節目, 某校長談論有關孩子的教養問題。 受訪者積極反對與孩子「同理心、談道理」, 且覺得要強勢介入孩子自主的問題。 她說:「青少年沒有叛逆期, 他們就是要家長跟他們吵……」 說話聲音鏗鏘有力,快節奏的語氣, 令人有一種無法喘息的感覺。 較令我擔憂的是主持人, 頻頻釋出認同口氣,極容易誤導聽眾。 一個孩子若能長期擁有父母穩定的愛與關懷, 他們的內心會感到平安。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 若能養成尊重的語氣和孩子對話, 也願意給孩子機會說明,傾聽他們心裏想說的話, 便無須強勢介入孩子的任何領域。 強勢,表示兩人的互動關係是各執己見, 互不相讓的結果。 某作家說得好: 「學校教育是教人才能和學識的地方, 一個人的基本修養,要由家庭負責。」 中國人講求「家庭倫理」,而倫理的傳承, 不是應該由父母開始做起嗎? 家族有一晚輩,長得高大俊俏頗有人緣。 就在大夥相聚閒談時, 這一晚輩頓時成為眾人焦點。 我好奇前往探看, 原來這孩子正在大力捲起衣褲, 露出他那全身充滿色彩的刺青, 得意洋洋敘述刺青圖騰的由來。 我以為這是生長在美國的孩子 最「夯」的流行文化。 見孩子的母親,雖一邊與旁人一起欣賞圖騰, 但黯然的眼神說明了她內心的痛苦與無奈。 「他是我們家族最聰明的孩子, 現在變得這樣,都是他那學者爸爸造成的,」 我尊敬的這位親人如此說著, 「他爸爸希望孩子都能依照大人的期待、 計畫去完成學業,甚至指定專業研究路線。」 這男孩有個乖巧的姐姐, 她性格內向一切遵照父親的指示完成學業, 婚後的生活果然獲得父親一切資助, 包括舊金山一幢昂貴的房子。 「學者爸爸在孩子十二歲的時候, 當著不願意受管教的兒子面前說: 『我就是偏心你姐姐,你要怎樣?』 孩子好傷心地哭呀……」我的親人繼續感歎著。 高中畢業後刺青男孩就不念書了, 但聽說他常常協助已經讀了大學的同學寫報告, 且成績都拿A。 此後聰明過人的男孩, 他唯一會做的事情,就是與父親唱反調。 選擇一人在外獨居,找工作養活自己。 固執的父親,反對他與膚色黝黑的女性交往, 孩子索性來個同居,並在眾親友前擁著女友熱吻。 沒面子的爸爸,要孩子找個像樣的工作, 他乾脆賣起運動鞋或三明治, 並挽起衣袖露出時尚的刺青, 與吧台的消費者高談闊論世足賽的結果。 強勢管教的嚴父,如今只能得到兒子淡淡的招呼, 就像是鄰家小孩的相遇。 相對他那冷漠、自私性格的姐姐, 刺青男孩的人緣相當好, 陽光男孩應是他的寫照。 引發我想起家族裏鮮活的例子, 是驚訝這個教育單位的校長之言語及思維。 「專業使人窄化」,真是一語道破人的迷思。 即使刺青男孩的爹是學者, 擁有無人可取代的學術事業, 必須到世界各地去演講的成就, 但失去了孩子的心的歸向,家的意義何在? 可以體會這位學者的生命之沈重。 因此,我們絕不能將所謂專家學者的言語奉為圭臬。 每個孩子都有不同先天條件的限制, 若只參照專家的觀點來處理孩子教養的問題, 而忘了理解孩子的真實現況, 適得其反的結果只有更糟。 資料來源:講義 第10002期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6863 |
|
|
|
s2212535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