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說:「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淚去沖洗。」(clipart.com)

 

 

 

我們常說一個人要拿得起,放得下,而在付諸行動時,「拿得起」容易,「放得下」難。所謂「放得下」,是指心理狀態,就是遇到「千斤重擔壓心頭」時能把心理上的重壓卸掉,使之輕鬆自如。

 


年過八旬的吳階平教授在談及精神養生時介紹的一條主要經驗就是「不把悲傷的事放在心上」。他認爲「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總要想得開,以理智克制感情。著名學者季羨林老教授的養生經驗是奉行「三不主義」,其中有一條就是「不計較」,這都體現了「放得下」的心理素質。


在現實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實在太多了。


比如子女升學啦,家長的心就首先放不下;又比如老公升上去或者發財啦,老婆也會忐忑不安放不下心,怕男人有錢變壞了;再如遇到挫折、失落或者因說錯話、做錯事受到上級和同事指責,以及好心被人誤解受到委屈,於是心裏總有個結解不開,放不下等等,等等。總之有些朋友就是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這想那,愁這愁那,心事不斷,愁腸百結。長此以往勢必産生心理疲勞,乃至發展爲心理障礙。


英國科學家貝佛里奇指出:「疲勞過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我國唐代著名醫藥家、養生學家孫思邈,享年102歲。他在論述養生良方時說:「養生之道,常欲小勞,但莫大疲……莫憂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懼……勿把忿恨耿耿於懷。」他指出這些心理負擔都有損於健康和壽命。事實也是如此,有的人之所以感到生活得很累,無精打采,未老先衰,就因爲習慣於將一些事情吊在心裏放不下來,結果在心裏刻上一條又一條「皺紋」,把「心」折騰得勞而又老。


辨證論治,對症下藥,處於上述各種狀况時,最簡單可行的方法就是「放得下」。文革期間有位從部隊調到地方工作的師級幹部,他因不服「四人幫」橫行,而被打成「老右派」。當時批判他的大字報鋪天蓋地。但這位幹部也真絕,在大熱天居然披著棉大衣去看大字報。別人以爲他「發寒熱」,他却幽默地說:「這就叫心定自然涼。」有位著名演員在受審查的「牛棚」裏,不但說笑如常,而且還自編了一套「牛棚健身法」,直到如今,他還在用此法鍛煉身體,年過八旬照樣到戲曲沙龍引吭高歌。「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這是多麽的放得下啊!這些都是特殊情况下特殊人物的特殊放得下。在通常情况下,「放得下」主要體現於以下幾方面。


財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將進酒〉詩中寫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如能在這方面放得下,那可稱是非常瀟灑的「放」。


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間最說不清道不明的就是一個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糾葛的人,往往會理智失控,剪不斷,理還亂。若能在情方面放得下,可稱是理智的「放」。


名能否放得下。據專家分析,高智商、思維型的人,患心理障礙的比率相對較高。其主要原因在於他們一般都喜歡爭强好勝,對名看得較重,有的甚至愛「名」如命,累得死去活來。倘然能對「名」放得下,就稱得上是超脫的「放」。


憂愁能否放得下。現實生活中令人憂愁的事實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詞人李清照所說的:「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憂愁可說是妨害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狄更斯說:「苦苦地去做根本就辦不到的事情,會帶來混亂和苦惱。」泰戈爾說:「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淚去沖洗。」如果能對憂愁放得下,那就可稱是幸福的「放」,因爲沒有憂愁確是一種幸福。


最後想引用一句中國古人的話:「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卷雲舒。」讓我們一起來學會「放得下」,以此來增强我們的心理彈性,共用「放得下」的養生福分。


 


(網路文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2212535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