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孩子出現問題行為、
周遭的大人經常不加思索的訓斥說:
「不可以那樣!」
然而那些刺耳的話、孩子卻一點也聽不進去。
大石良子是將「引導式對話」
運用在日本教育現場的第一人。
她指出、和孩子對話最重要的是先接納孩子的想法
引導孩子思考「什麼是事情應有的面貌?
想做什麼?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再根據這些目標、讓孩子自己思考、
選擇和決定「應該採取什麼態度或行動」。
以下內容摘自大石良子的著作
《改變孩子一生的對話力》、
教你如何引導孩子改變自己:
*孩子愛回嘴、吵架、老師可以怎麼談?
有些孩子在學校動不動就和同學吵了起來、
經 常跟 老師回嘴。
當他和同學發生爭吵時、
老師如果從遠方訓斥、通常不會有效果。
這時可以走進他、先聽聽他的說法、
藉由聆聽和認同、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並讓他知道「老師很想一直站在你這邊」、
明白「回嘴給人的感覺很不好」、再感同身受的說:
「就是啊、有時候可能還是會忍不住。」
最後提議:「只要努力就有可能做得到、
我們來勾勾手。」
有了大人的認同、信任、
孩子的行為就會慢慢出現轉變。
*孩子動不動就對人施予暴力、老師可以怎麼談?
有些孩子因自我偏見、無法跟朋友好好相處。
例如:跟人稍微擦撞一下、
就認定對方是故意的、立即還以暴力。
這時可以先問孩子「怎麼了」、設法拉進距離。
接著詢問其他孩子對同一件事的看法、
重新建構事實、例如:
「你們有沒有被別人撞到、或踩到腳?」
如果其他還子答「有啊」、老師可以再問:
「那你們為什麼沒有生氣?」
藉此呈現出另一種觀點:
「玩的時候被踩到也是沒辦法、就是因為這樣才好玩。」
最後區格問題
「有人會故意踩別人?還是你自己這樣覺得呢?」
讓孩子發現其實這一切都是誤解、進而修正自己的行為。
*孩子愛鬧脾氣、老師可以怎麼談?
愛鬧彆扭的孩子其實「很想跟大家一樣」。
先讓孩子意識到「和大家一起做事時很開心」、
再累積小小的成功經驗、情況將大有改善。
就算偶爾又生起悶氣、老師只要問他:
「這樣鬧彆扭、會有什麼好事發生?」、
「你想發脾氣?還是想和大家一起做事?
現在該怎麼做才好?」孩子的態度馬上就會軟化。
*孩子缺乏自信、挫折忍受力低、家長可以怎麼談?
有些孩子嘗試新事物時、只要稍不順利、
就備感挫折、哭個不停。
這時可先藉由陪伴、增加安全感。
然後找出孩子的長處、把肯定和稱讚當做養分、
幫助孩子一步步建立自信。
最後重新建構事實、引導孩子改變對事物的看法、
例如、「做不好並不丟臉。只要肯去嘗試、
就有可能成功。如果不去試試看、永遠都做不到。」
*孩子不愛上學、家長可以怎麼談?
有些孩子生性膽小、容易因為一點小事感到恐懼、
經常以身體不舒服為由請架。
當孩子說出「好累」或「好可怕」、
請先接受他的感覺、
讓孩子覺得自己的話被聽到、被接受。
面對不想上學的孩子、父母的做法應該剛柔並濟、
一方面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會隨便讓他請架、
一方面用陪伴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愛、
告訴孩子每個人對未知的事務都會感到恐懼。
一旦選擇不逃避、就能克服恐懼、嘗到其中的樂趣。
在生活中、也要多陪孩子面對不擅長或討厭的事、
藉著傳授一些小技巧、減少孩子的恐懼。